辽宁省阜新县曾经是省级贫困县,对于全县54万人口来说,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中,占比不高的医疗投入有些“杯水车薪”。
阜新县有三家公立医院,人民医院、蒙医医院、中医医院。即使是“三足鼎立”都发展不易,更何况当时的中医医院,已经“掉队”很久了……
2017年,上任院长之初,摆在张少武面前的是,一个无立足之本,更没有外部助力的阜新县中医医院。
“贫困交加。”
2017年,张少武上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中医医院(以下简称“阜新县中医医院”)院长,在全面摸底之后,他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受。
医院仅有的一栋医用建筑,年久失修、空间不足、硬件设备老旧。制度不健全,人才流失严重。县里还有另外两家公立医院,县人民医院、县蒙医医院并驾齐驱,业务收入是中医院的四五倍。不止如此,县城距离所在的阜新市仅15分钟车程,市里有3家三级甲等医院。
“连在‘夹缝’中生存都算不上,只能说是在‘大树’的树荫下寻找一线光明。说是绝境一点儿都不为过。”
如今,阜新县中医医院拥有8位全市顶尖专家、3个省级重点/优势专科……门诊量、业务收入分别是原来的2.5倍多、3倍多。
绝处逢生,夹缝突围,阜新县中医医院用了不到7年。
下决心
阜新县中医医院旧址,是一栋建于1984年、面积2800平方米、没有电梯的5层楼房。
医院办公室主任孙大鹏回忆,2017年之前,只要有急重症患者,楼梯就会变得十分拥挤。需要数位医生和家属用担架抬着患者爬楼梯,做检查,做手术,再抬回病房。
其他时间则有些“惨淡”。康复科主任马春雷那时还在内二科,即便是在农忙时节的旺季,每天患者也不到10人。
身边有同事自谋出路离开了医院。整个大内科一共十来个人,每个综合病房按床位应该配8名护士,却只有4人。其他科室的情况也差不多,基本就一两名医生。有的科室连值班表都排不齐。
有人早晨从家出发时还乐呵呵的,一进医院门就耷拉着脑袋,提不起干劲儿。医院前途未知,留下来的职工也看不到方向。
2017年3月,医院来了一位新院长。这个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沉寂已久的湖面,让所有人重拾久违的激动。因为这位新院长的事迹,很多人之前都听过。
张少武在阜新县第三人民医院(于寺镇中心卫生院)当了8年多的院长,在他的带领下,医院不仅在辖区内,就连周边的太平镇、大五家子镇、大板镇等地群众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。年门诊量也从2.5万人次增加到7.3万人次。
他还是阜新县十大名医之一,做过将近5000例手术,无一例事故。从骨干医生到副院长、院长,他刻苦钻研技术,填补了阜新县第三人民医院40多项技术空白。他调离时,不仅将本院外转率将至几乎为零,还在偏远的牤牛洼村建了卫生所,让老百姓免于奔波,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。
这样的成绩和情怀,都实属难得。虽然中医医院当时积重难返,但大家都希望,张少武可以给医院带来新的变化。
到任半个多月的时间里,张少武极少坐在办公室,大多时间都是到各科室、部门,听员工、患者的问题和建议,参加各住院科室的晨会、查房、交班。
没多久,大家发现,张少武有一个习惯——问题不过夜。今天发现的问题,必须在今天解决。事实上,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也是张少武推动全院改革的整体思路。
“之前的中医院,好比一个积弊已久的患者,维持站立都难,更不用说迈步向前了。所以,我们计划用五年时间,让他站稳脚跟。”张少武再次下定决心。
搭台子
因为有外科临床背景,张少武对手术室的设计格外关注。他发现,中医医院之前的手术室没有层流净化系统,无法满足手术室低细菌数、低麻醉气体浓度的要求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
“我们要对患者负责,这样的条件,我都不敢做手术,更别说请专家来了。”张少武意识到,因为场地、硬件的制约,很多医疗项目无法正常开展,医院已经到了不搬迁改造,将严重影响生存的境地。于是,在整体改善原址设施设备的同时,他开始推动新址的建设。
在这之前,张少武曾主持过3栋楼的建造,尤其对于一些细节,他比一般人更敏锐。这次一拿到设计图纸,他就发现了不少不合理的细节。
有一些显而易见的,比如所有楼层都没有设开水间,原定容纳300人的会议室才75平方米。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设计,比如影像科没有内走廊,患者进入CT室要经过医生操作间,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。再比如,护士办公室门口对着一面墙,不利于实时观察患者,并在出现紧急情况做出及时反应……诸如此类的还有不少。
而且,新楼建设要有全面发展的视角,有些设计现阶段用不到,但要为医院未来发展预留空间。比如检验科要有设备用房,为引进大型设备留有足够的场地。这在设计图中都没有体现。
为此,张少武事无巨细,都跟施工单位、工程师协商。白天完成工作,他下班后就沟通、修改图纸,最终完成了100多处的优化和升级。这两个月里,他很少在凌晨一点半之前睡觉。有时候忙起来忘记时间,就在医院休息。
2017年9月21日新楼项目动工,张少武基本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工地,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,细致到地梁使用的钢筋型号、石灰型号是否符合标准,他都要一一检查。
在工地处理问题1小时后,张少武要回到中医医院开展日常工作。经常是一件事还没忙完,工地负责人就打电话过来,施工遇到了问题,他得马不停蹄赶过去。等沟通好之后,可能医院又有一场手术,需要他上台……那时候张少武几乎每天步数都超过1万步,鞋没穿多久就磨损得厉害。
因为当时医院效益不好,财政资金支持也有限,如何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,让新楼实现更多功能,也是张少武需要考虑的事。
在项目推进中,张少武能感觉到,因为以往的一些“陈规陋习”,导致大家的工作效率不高、协作性较差。
制度是医院管理的基础。当时医院的制度要么不成体系,要么形同虚设。比如,财务审批制度、大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、会议制度、临床三查八对制度等都执行不到位。针对这些问题,张少武顺势提出了制度建设。
张少武亲自编写考核方案、修订员工手册、完善责任制度等,拟好后再和医院领导班子一起开会讨论、研究、确定并执行。医院很快成立质控科,出台了《阜新县中医医院质量考核标准》,内容涵盖医德医风、行政职能,后勤、医疗、护理、影像、检验、内窥镜、超声、药事、财务、信息化等的管理、考核,一场全院范围的规范化管理开始了。
张少武尤其注重党风廉政建设,不论在以前的于寺医院还是现在的中医医院,他始终强调,坚决杜绝收受患者红包,发现一起,严肃处理一起。
他说:“阜新县曾是省级贫困县之一,老百姓生活不容易。患者能到医院来,是对医生、麻醉师、护士的信任,我们要是做违规的事,对得起这份信任吗?把手术做好,让老百姓少花钱,才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
张少武还要求,要把“视患者为亲人”表现在行动上。他提出3个口号,一是,见患者要打招呼;二是,见患者要微笑;三是,见患者要有称呼。“每天对着患者微笑,自己也开心。像哥、姐、大爷、大妈这些简单的称呼,能瞬间让患者感到温暖。”
从点滴做起,中医医院在一天天改变,患者送来的锦旗、感谢信也一天天多了起来,这是这群一线医护人员从未有过的体验。
挂满锦旗的诊室和走廊
“其实,在医者心目中,锦旗的份量,要比红包重百倍千倍,因为那种认可是发自内心的。”孙大鹏介绍,如今,所有科室外的走廊上都挂满锦旗。其中又以脑病科、老年病科、心病科、康复科、外科最多。在孙大鹏看来,这跟党风廉政建设有很大关系。
露头角
张少武计划在中医医院打造一批重点专科、特色专科。他和医院领导班子对县域疾病谱进行分析,将科室重新规划,并规范科室命名。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科室,重新整合资源,逐步发展特色优势。
大内科当时有内一科、内二科两个综合病房,相互之间没有形成错位发展,还出现了抢患者的问题。马春雷当时与其他人共同管理内二科,基于数年临床实践,他向医院提议建立康复科。
综合考虑之后,医院决定将内一科、内二科分别改为心病科、脑病科,同时建立康复科。马春雷被任命为康复科主任,并先后前往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复中心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8个月,进修康复、疼痛方向。
医院通过抽调人员和招聘的方式组建了康复科最初的团队,回院后的马春雷开始培训人员、规范临床路径,就这样,阜新县第一个康复科创建起来了。
马春雷和团队在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,融入了中医辨证治疗理念,逐渐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。
“开始没患者,我们四处宣传。现在康复出院的患者还会推荐亲友来,这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事。”马春雷说。刚建科的时候,基本每天在院患者不到10人,现在46张床位常常不够用,最多时超过60人次,是全院床位利用率最高的科室之一。
张少武还把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康复科主任林阁请过来做顾问。林阁在阜新市最早开展规范化康复治疗,在当地患者中很有影响力。她帮助提升科室规范化程度的同时,在疑难病例的讨论中,也会提出很多启发性的建议,让康复科得以突破瓶颈、迅速提升。
康复科2017年通过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评审,成为医院第一个省级重点专科。之后,针灸科、脑病科先后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特色专科评审,3个学科成为医院的支柱学科。
对于部分弱势学科,则主要受限于医院硬件条件,短时间无法打开局面。2020年9月,阜新县中医医院新址建成,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的综合门诊楼和病房大楼投入使用。还引进了64排128层螺旋CT、1.5T核磁、DR(数字X线摄影)等,困扰医院多年的场地、设备问题得以解决。
很快,针对弱势学科,张少武邀请相关领域的几位阜新市三甲医院退休主任、专家来医院带团队、建学科。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原神经内科主任潘宗媛就在其中。
潘宗媛从事内科工作近50年,擅长于脑血管病及老年病的治疗、研究,并创建了阜新市首家神经内科重点专科。退休后,她曾收到过不少医院的邀请,其中不乏综合实力、待遇条件都很优越的医院。而且,从她的住所到阜新县中医医院,赶上早高峰,开车需要40多分钟。
尽管如此,接受邀请的决定并没有让潘宗媛犹豫很久。
因为早在张少武刚到阜新县第三人民医院的前几年,两人就认识了。医院有危急重症患者经常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,潘宗媛成了那里的“常客”。那时张少武刻苦钻业技术,四处拜师、请教,也因此结识了阜新市各大医院、多个领域的主任、专家,其中好几位都是他这次邀请的对象。
“我们都了解他,他是一个干实事的人。我们愿意跟他携手干事业,也相信他能成功,所以就来了。”
那年,正赶上国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老年病科,张少武觉得潘宗媛“可堪此任”。
不仅阜新县,就算是阜新市之前也没有老年病科,所以潘宗媛没急着建科,而是先在心病科挂上老年病科的牌子坐诊,她想先了解一下当地患者情况,也琢磨一下队伍如何培养。
张少武一直有到科室、部门走访的习惯,每次到潘宗媛的诊室,没有患者时,他都会耐心询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,潘宗媛也知无不言。她对老年病科的规划提了很多想法,比如派人出去学习考察、参加新技术培训和学术活动等,都得到了张少武的肯定和支持。
2022年,老年病科成立,潘宗媛带领团队在全县乃至阜新市首创中西医双查房。在她看来,中医院要发挥中医的优势,如何进行中医辨证开方,都要在查房时一起交流。机制一旦成为习惯,中医特色也就形成了。“西医解决立竿见影的问题,中医解决长远问题。两者结合,标本兼治。这样一来,患者的健康能得到双重保障。”
发挥中医优势,同时积极吸收西医有利的部分,是潘宗媛从医多年的追求,曾在5家医院工作的她,直到来到阜新县中医医院,才惊喜地发现,现在中医医院做的很多,都是她之前想做却没能落地的。她很开心,终于有人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了。
潘宗媛十分注重医患关系,科室每年都在端午、中秋等节日开展医患联谊活动,今年端午节邀请出院患者开座谈会、包粽子,再给住院的患者送过去,场面很温馨。每次有这样的活动,张少武都尽量抽空参加,用实际行动来支持科室工作。
老年病科经常因为服务好收到感谢信、锦旗。现在,科里医生5人都有自己的患者群,患者来了会点名让某某医生看诊。“因为我们能够从根本上以患者为中心,患者也能感受到,到医院像到了家里,看病也舒服。医生有什么项目需要支持,患者也配合得非常好。”对此,潘宗媛十分欣慰。
如今成立仅两年的老年病科,不仅在当地患者中有一定影响力,还吸引了阜新市区的患者,甚至有不少辽宁省内其他城市如北票、沈阳以及吉林、内蒙古的患者慕名而来。
另外,阜新县中医医院还通过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、辽宁省肛肠科医院、中国医大二院、阜新市中心医院、阜新市矿总医院、阜新市中医院等长期深入合作,打造了介入科、肛肠科、脊柱微创外科、眼科、妇科、内窥镜科这6个优势学科。这些省市级专家定期来院查房、指导,平时则通过手机或网络会诊、指导手术。
以介入科为例,通过与中国医大二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的介入科合作,中医医院把之前闲置的设备重新启动起来,又从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全职引进一位专家王国东,兼任影像科、介入科主任。在他的带动下,逐步能够开展心脏支架手术、脑血管造影及取栓术。
近两年,介入科还开展了多项微创技术,包括心血管造影、脑血管造影,以及动脉闭塞、肿瘤栓塞的微创治疗,有些连阜新市的三甲医院都还没开展。
唱大戏
2022年,是张少武来阜新县中医医院的第五年,也是医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。
这五年,医院招聘卫生技术人员55名,其中,本科以上23人,让医院发展后劲十足。同时,采取“能者上、平者让、庸者下”的原则,破格提拔20余名中层干部,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、工作扎实的中层骨干力量。
张少武能明显感到队伍的变化。
以前那些着装不整齐、工作无精打采的现象没有了。现在到了下班时间,大家不急着回家,查房、值班都干劲十足。主动钻研业务的人也多了,医院条件有限,没办法每个人都送出去进修,不少人自费外出学习,医院、科室都把工作提前分配好,给大家足够的时间。
以前那些迟到早退、值班混乱的情况也没有了。如今大家令行禁止,关心医院发展。“终于把人心凝聚到一起了,这是我目前最有成就感的事。”
张少武把这些变化归功于文化建设。“一家医院,如果没有一种文化的引领、约束、激励,对内,没办法凝聚人心;对外,也形成不了品牌效应。”
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,在综合医院的人文内容之外,还需融入中医传统理念。
张少武学西医出身,但他对中医理念并不陌生。小时候家乡的村医擅长针灸、拔火罐。有次他头疼,村医扎一针,很快就不疼了。年幼的他觉得中医很神奇。长大后学医期间修了中医课程,他对中医知识有了初步了解。实习的医院旁边有位老中医开的诊所,他不忙的时候就去跟前辈学习。毕业后临床中,他多次运用穴位埋药线疗法,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。不仅如此,他还将中医养生运用到生活中,坚持练习太极拳、太极剑十几年。
中医医院这批队伍中,也有不少人是西医背景,张少武不定期邀请知名中医学者来院开展中医药知识讲座,帮助大家加深对中医理念的理解。
趁着新址改造的机会,张少武还将中医元素都融入到新楼设计中,以黄色和青色为颜色基调,独具巧思的中医回字纹,包涵中医、中庸、太极理念的“中”字标识,还有结合五行元素的中医文化大厅,以及兼具科普功能的中医文化长廊、中医文化展板等都古色古香,韵味十足。
古色古香的门诊大厅
除了在医院内部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,2022年,张少武牵头举办了“阜新县首届传统中医文化节”。历时两个多月时间,组织了中医论坛、答小记者问、中医讲座、中医专家进社区、下乡义诊、中医药知识趣味竞赛等系列活动,在中医医院掀起了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潮。
尤其是这两三年,张少武不止一次听到出租车司机念叨,“那个人说去中医院,这个人也说去中医院,怎么要去中医院的人这么多了呢?”这让张少武切实感觉到,阜新县中医医院已经站稳了脚跟,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基本实现了。
在来院之初,张少武和医院领导班子制定了3个“5年计划”,分别是站起来、走起来和跑起来。现在到了第二个阶段,张少武一直在思考,如何实现向从“走起来”向“跑起来”的转变?
后记
孙大鹏说,张少武上任院长以来,很少休息,节假日也都会来医院转转。“他上任的时候不到50岁,但看上去很年轻,一根白头发都没有。现在,头发白了,人也变沧桑了。”
其实,撬动一根杠杆,需要力,也需要支点。如果说撬动阜新县中医医院这根杠杆的力,是张少武,那么,这个支点,就是阜新县中医医院所有人。
马春雷十年前就来了中医医院,在身边有同事自谋出路时,他没离开,在技术提升后,他也没离开。他说中医人都有朴素的情怀,那就是用更好的技术,让老百姓少花钱,看好病。这不是一个人能实现的,中医医院给了他这个可以持续提升的平台。
潘宗媛主任其实可以每天只坐半天门诊,但她经常一天天在科室,有时候忙起来,晚上就在办公室休息。她说,今年76岁了,自己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紧迫,想做的事儿一定要只争朝夕。
上世纪70年代,人民日报曾有一篇文章名为《为发展我国的新医学派而奋斗》,那时的她读后热泪盈眶。新医学也成了她那一辈很多医者的梦想。直到来到中医医院,她才发现,现在张少武和大家做的很多都是她想做却没能落地的。
在发挥中医优势,同时积极吸收西医有利的部分,更好地服务老百姓。潘宗媛希望尽自己所能,助推这个梦想早日实现。
每一份情怀都动人,每一个梦想都可贵。我们看不到时间,但可以看到时间的力量。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县域卫生事业默默坚持、披荆斩棘的人。
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举办“千县计划”全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专题会
三部门通知: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
医生护士有多好的文化素养,患者就有多好的就诊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