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守心中信念 求索康复之路
在金湖县人民医院康复科,有这样一位医生,他总是笑脸迎人、温声细语。他对每个病人关怀备至,能专业地回答每个患者的疑问,也能用亲切的言语和病患交流,他就是康复科主任李洪波
李洪波主任对康复医学有着无限的热爱与执着。从医多年来,他始终坚守在康复治疗的一线,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,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。
今年65岁的李大爷第一次走进金湖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时,双眼血丝密布、神情憔悴、步履蹒跚,痛苦不堪地向李洪波主任倾诉:“我失眠已经6、7年了,刚开始吃1、2颗助眠药能睡4、5小时,后来越来越严重,现在吃3颗都不管用了。第二天神情恍惚,感觉整个人都在飘!”
李洪波主任随后对他进行了评估和查体发现:李大爷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(PSQI)、抑郁自评量表(SDS)、焦虑自评量表(SAS)明显差于正常人,提示存在重度睡眠障碍且伴中度抑郁、焦虑。在明确其症状和表现之后,李洪波为李大爷量身定制了无创神经调控疗法: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(rTMS)+针灸治疗。
一个月后,李大爷来院复查时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专科医生复评后,结果显示患者的睡眠、抑郁、焦虑情况有明显改善。回顾治疗的每一阶段,李大爷都记忆犹新。
第一次治疗试着吃2颗助眠药,吃完后晚上感觉有困意,入睡时间缩短。第五次治疗试着吃1颗助眠药,自觉睡眠时间延长,早起后头晕症状好转,感觉比之前有精神。第十次治疗入睡困难明显改善,偶尔醒一次,睡醒后还能继续入睡。一个疗程治疗停止吃助眠药,入睡后不易惊醒,第二天精力充沛。
面对因疾病或损伤而陷入困境的患者,他不仅致力于身体机能的恢复,更注重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和鼓励。他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,精心设计最适合的康复方案,从物理治疗到运动训练,从康复评估到心理疏导,每一个环节他都力求做到极致。
曾经有一位因车祸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,在近乎绝望之际来到了康复医学科。李洪波没有丝毫气馁,他与团队一起,为患者制定了详细而全面的康复计划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坚持,患者逐渐恢复了部分行动能力,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。
每天一大早李洪波和康复团队一起安排患者康复训练,“现在,我们要增加训练难度。”说话间,李洪波轻轻在张奶奶小腿处分别系上一斤重的沙袋,一边观察患者反应。“很好,我们继续走!”看似简单的手膝跪位训练对患者来说有些吃力,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,李洪波主任一边陪伴一边鼓励着张奶奶。
“我妈妈去年脑干梗死,在省人医脑外科做的手术。刚到康复科时,就像个植物人,吃饭全用鼻饲管喂流食,不能说话,不能坐,更别提能站起来,下地行走了。”另一位患者的家属说道,经过近一年的康复治疗,该患者妈妈已经能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下地行走了,真的非常感谢李主任。
“像张奶奶这样的脑梗后遗症患者,康复训练是他们能否实现生活自理的关键。为了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,在这里,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专业的康复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。”李洪波主任说,“这是份体力活,更是份良心活,考验康复师耐心的同时也考验患者的意志力。”
李洪波主任深知康复医学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领域。他积极与物理治疗师、作业治疗师、言语治疗师等密切合作,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全力以赴。同时,他还不断学习和探索最新的康复技术和理念,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,提升康复效果。
在同事们眼中,李洪波主任是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。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激励着每一个人。
在患者心中,李洪波主任是他们康复路上的引路人,是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的天使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仁心与担当,让康复医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需要的角落。
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夜幕降临,李洪波主任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为患者的康复默默奉献,书写着属于他的康复医学传奇。
专访朱同玉教授:持续优化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系 应对全球公卫难题